自然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综合能力,是土壤最本质的特征。具体概念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概念
-
基本定义
土壤肥力是土壤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持续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条件的能力,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
核心要素
-
物质基础 :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
相互关系 :各要素相互制约,如水分增加会减少空气含量,温度变化影响水分蒸发和养分转化。
-
二、分类方式
-
按成因划分
-
自然肥力 :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肥力,依赖气候、生物、母质等自然因素形成。
-
人工肥力 :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人类活动改善的土壤肥力,常见于农田土壤。
-
-
按生产力表现划分
-
有效肥力 :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如氮、磷、钾)。
-
潜在肥力 :暂时或长期无法被植物吸收的养分(如全氮、全磷中的难溶性成分)。
-
三、特殊类型(如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的肥力特征:
-
自然肥力为主 :依赖自身生物循环(如微生物分解)和自然物质输入。
-
人工干预影响 :通过抚育管理(如减少土壤压实、促进有机质积累)可增强肥力。
-
养分循环特点 :速生丰产林等人工林土壤可能结合自然肥力与人工施肥,形成复合型肥力系统。
四、其他关键点
-
动态性 :土壤肥力可随时间变化,受气候、植被、管理措施等影响。
-
生产函数 :高产土壤必然是肥沃的,但肥沃土壤不一定高产,需综合考虑环境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综合作用结果,既是自然资源的属性,也是农业生产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