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秋季进入深秋阶段,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寒露的本义指气温比白露时更低,此时地面露水更冷,接近凝结成霜的状态。这一节气反映了秋季气温的持续下降和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的特征。
二、时间与位置
-
时间 :每年公历10月7日或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
-
地理位置 :南岭及以北地区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则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三、自然现象
-
露水与霜冻 :此时露水更冷,早晚温差加大,是霜冻形成的前兆。
-
气候特征 :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北方地区出现“秋高气爽”天气,南方则呈现“蝉噤荷残”的景象。
四、农事与生活
-
农事活动 :北方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南方则进入收获后休整期。
-
养生建议 :民间有“寒露不露脚”的习俗,需注意足部保暖,预防感冒。
五、文化内涵
寒露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象征着天气转凉的临界点,与白露、霜降共同构成秋季的三位一体。其名称中的“寒”字,既体现气温变化,也蕴含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寒露是反映秋季深层次气候特征的节气,兼具自然现象记录与农事指导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