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苗、打泥巴仗、送花神
芒种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兼具农事活动与民俗文化内涵,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惯。以下是综合整理的主要习俗:
一、农事相关习俗
-
安苗祭祀
皖南地区传统农事习俗,芒种后种植水稻时,村民用新麦面蒸发包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形状,染色后作为祭品祈求丰收。此习俗始于明初,已有数百年历史。
-
晒虾皮
沿海地区芒种时令捕捞的毛虾正值产卵期,渔民会集中晾晒制成虾皮,分为生晒和熟晒两种。生晒虾皮鲜度更高,熟晒虾皮则需加盐煮沸后干燥。
-
煮梅酒
南方部分地区(如南京溧水)有芒种煮梅酒的习俗,用青梅与白酒(通常55度以上)按比例浸泡一个月,具有保健功效。此法可去除梅子酸涩,保留风味。
二、民俗活动
-
送花神
芒种接近农历五月,百花凋零,民间会举行祭祀花神仪式,感谢花神授粉之恩并祈求来年繁花似锦。此习俗现存于江南地区,但已不如前代盛行。
-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侗族在芒种前后举办,新婚夫妇与青年男女集体插秧时互相投掷泥巴,以泥巴覆盖面积为胜负,象征驱邪避灾。
-
嫁树
山西荣河等地芒种时农忙,有“麦黄农忙,秀女出房”的谚语。此时女性会下地助农,部分地区会进行“嫁树”仪式,用刀轻划枣树寓意多结果实。
三、其他特色习俗
-
煮青梅 :南京溧水等地用青梅与白酒浸泡,可单独饮用或作为酱料,具有开胃消暑作用。
-
芒种贴 :皖南部分村落芒种后请僧侣做斋,村民抬着太尉老爷巡游田地祈求丰收,形成独特农耕文化景观。
四、文化内涵
芒种习俗融合了农耕文明的祈愿与生活智慧,如安苗体现对自然的敬畏,打泥巴仗传递欢乐与团结,送花神则蕴含对生命的尊重。这些习俗在传承中不断演变,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