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封喉树(学名:Antiaris toxicaria Lesch.),又名箭毒木,是桑科见血封喉属的常绿大乔木,因其剧毒性和独特用途而闻名。以下是关于它的综合介绍:
一、基本特征
-
形态特征
-
高度可达25-40米,胸径30-40厘米,树皮灰色且粗糙,具有板状根系。
-
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深绿色,背面浓密绒毛;雄花序呈托盘状,雌花单生于梨形花托。
-
-
分布范围
- 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分布,国外包括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
二、毒性原理与用途
-
毒性成分
-
树液含强心苷类物质(如箭毒素、见血封喉苷),微量接触即可阻断神经系统,导致呼吸麻痹和心脏停跳。
-
全株有毒,但树皮、枝叶的毒性较低,仅树液和种子含剧毒。
-
-
历史用途
- 古代用于制作箭矢和毒药,因“见血封喉”得名。现代则用于医药领域,如强心苷类药物和抗癌研究。
-
现代应用
- 树皮纤维可作麻类代用品,乳汁提取物具有强心、降压等药用价值。
三、生态与保护价值
-
生态作用
-
根系防止土壤侵蚀,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雨林生态平衡。
-
耐热耐旱,对热带环境有适应能力。
-
-
保护现状
-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因过度采伐和生境破坏面临威胁。
-
云南等地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进行保护。
-
四、传说与文化意义
-
西双版纳有“七上八下九倒地”的民间传说,形容中毒后行走困难。
-
古滇国时期用于抵御野兽,象征力量与危险并存。
见血封喉树是毒性、药用与生态价值兼具的极端案例,需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