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结束,夏季开始
日历上的“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结束、夏季正式开始。其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
字义解析
“立夏”中的“立”指“开始”“建始”,“夏”为“假”,意为“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称立夏。
-
公历时间
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5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
二、天文学意义
-
季节转换标志 :立夏表示太阳直射点北移至黄经45度,意味着告别春季,夏季正式开启。
-
天文观测依据 :通过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约1.108米)或观测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指向东南方)确定节气。
三、气候与物候特征
-
气候特征
-
温度显著升高,炎暑逐渐来临,雷雨天气增多。
-
北方地区雨季尚未全面开启,南方已进入雨季。
-
-
物候现象
-
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如春播作物开始茁壮成长。
-
动植物活动活跃,昆虫开始活跃,鸟类迁徙进入高峰期。
-
四、民俗与文化内涵
-
传统习俗
-
消暑活动 :民间有喝冷饮、吃绿豆汤、挂蛋等习俗,以应对夏季高温。
-
农事准备 :南方地区开始筹备夏收,北方则进入春播后管理阶段。
-
-
节气名称由来
古代以斗柄指向(东南方向)和太阳黄经变化为划分依据,形成“斗指东南,维为立夏”的观测标准。
五、总结
立夏不仅是农历四月的最后一个节气,更是自然界中植物生长加速、动物活跃的重要节点。它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