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中分,昼夜平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具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内涵,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自然现象与天文意义
-
昼夜平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这一现象源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和公转轨道位置,标志着春季的中点。
-
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此后直射点继续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南半球则进入秋季。
二、季节划分与时间节点
-
春季中分
春分平分了立春与立夏之间的春季,传统上立春为春季开端,立夏为结束,春分位于中间阶段,故称“仲春之月”。
三、气候与生态特征
-
气温回升
春分后气温逐渐回暖,阳光明媚,雨水增多,大部分地区进入春季生长季,农作物开始萌发。
-
物候现象
古时“一候元鸟至”(燕子迁徙)、“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描绘了春分后生物活动的典型特征。
四、文化内涵与习俗
-
阴阳平衡
《春秋繁露》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哲学理解。
-
传统习俗
包括立蛋(象征新生)、吃春菜(寓意驱邪)、送春牛(祈求丰收)等,反映农耕文明的祈福需求。
春分不仅是天文现象的节点,更是自然循环与人类活动交融的象征,兼具科学价值与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