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地级市经济百强
江苏省被称为“十三太保”的称呼源于其独特的经济格局,具体原因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来源
“十三太保”是江苏省对13个地级市经济实力的形象化称呼,源于这些城市均跻身全国百强市序列,并享受二级财政支持。这一称呼既是对经济成就的肯定,也隐含着江苏经济“散装”的特点,即各市发展均衡且实力强劲。
二、经济实力支撑
-
全部地市跻身百强
截至2019年,江苏13个地级市(南京、无锡、徐州等)GDP均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所有地市GDP超3000亿的省份。这一现象在2020年疫情后进一步巩固,体现了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财政自主性强
13个地市均为二级财政,无需向省级上缴大量财政资金,形成“全国独一份”的财政格局。这种财政自主性为各地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区域发展特色
-
均衡性而非单一性
尽管各市经济总量差异较大(如南京作为省会经济总量领先,连云港、宿迁等后发城市增长显著),但整体发展均衡,形成了“散装强省”的特色。这种均衡性既避免了“大省独大”的弊端,又确保了各地市在产业、交通、生态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
-
文化与地理因素
江苏南北地理分界线为淮河,淮河以北更依赖北方经济辐射,淮河以南则与长江经济圈联系更紧密。这种地理差异促使各地市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进一步丰富了全省的经济生态。
四、近期扩展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江苏13个地市联合驰援湖北,再次体现了其作为经济强省的担当。这一行动不仅彰显了省内城市的团结协作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十三太保”的区域影响力。
“十三太保”是江苏经济实力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缩影,既包含各市经济总量的客观事实,也蕴含着文化多样性和地理优势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