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怀孕后应该怎么打掉

三甲
发现怀孕后打掉胎儿的方法与怀孕时间有关。怀孕 49 天内可考虑药物流产;怀孕 10 周内适合负压吸引术;怀孕 10 - 14 周可选择钳刮术;怀孕超过 14 周,多需引产。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先就医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 药物流产:适用于怀孕 49 天内,常用药物有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通过药物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促进子宫收缩排出胚胎。但可能出现流产不全等情况,需遵医嘱用药并密切观察。 2. 负压吸引术:适合怀孕 10 周内,利用负压将妊娠物从宫腔内吸出。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但有子宫穿孔等风险,应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 3. 钳刮术:用于怀孕 10 - 14 周,先扩张宫颈,再用卵圆钳夹出胎儿及胎盘。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对较大,术后需注意休息和恢复。 4. 引产:怀孕超过 14 周需进行,通过药物等方法引起子宫收缩排出胎儿。过程类似分娩,对身体伤害较大,术后要加强护理。 发现怀孕后若想打掉胎儿,要根据怀孕时间选择合适方式,务必先到医院检查,在医生专业指导下进行,以保障安全,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大家都在搜
相关推荐

孕期一直流鲜红的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孕期一直流鲜红血原因多样,包括劳累、性生活刺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先兆流产等,也可能是宫颈息肉、宫颈癌等所致。对应治疗方法有卧床休息、避免性生活、药物保胎、抑制宫缩、及时终止妊娠等。出现此情况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治疗。孕妇孕期要注意避免劳累、定期产检,有异常立即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2-22

阳性是否意味着怀孕

阳性不一定代表怀孕,需依检测项目判断。验孕棒或早孕试纸阳性,怀孕可能性大,因检测尿液hCG水平,怀孕后其会升高,但绒毛膜癌等疾病也会致假阳性。而血常规等医学检查阳性,与怀孕无直接关联,常提示其他健康问题。验孕棒或试纸阳性可去医院查血hCG和超声确诊,其他检查阳性则遵医嘱进一步检查治疗。

科普文章 2025-02-22

如何确定胎囊已排出

确定胎囊是否排出可从多方面入手。观察排出物,白色、圆形或椭圆形、像棉花团样的物质可能是胎囊;胎囊排出后,阴道出血量和腹痛会减轻,早孕反应和下腹部坠胀感也会缓解。此外,超声检查若子宫内未见胎囊影像,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呈下降趋势,都提示胎囊可能已排出。综合多方面判断,有疑问应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2-22

宫内积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宫内积血可能由月经血排出不畅、子宫内膜炎、子宫收缩乏力等多种原因引起。针对不同病因有相应治疗方法,如月经血排出不畅可适当运动或服药活血化瘀;子宫内膜炎需用抗生素抗感染。除上述原因,还可能由子宫内膜癌等引起。出现宫内积血要注意个人卫生、休息和饮食,密切观察症状,异常时及时就医,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治疗。

科普文章 2025-02-22

造影一周后同房怀孕了胎儿能否保留

造影一周后同房怀孕,胎儿能否保留需综合判断。造影剂类型是重要因素,影响小、代谢快的造影剂,若检查顺利,胎儿保留可能性大;影响大、代谢慢的则增加异常风险。个体差异也有影响,身体恢复快、耐受性好的女性,对胎儿影响或较小,敏感者有潜在风险。发现怀孕应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孕期严格产检,关注胎儿发育。

科普文章 2025-02-22

造影一周后同房怀孕的孩子能否要

造影一周后同房怀孕,孩子能否要需综合判断。一是造影剂类型,影响小、代谢快的造影剂,检查顺利且无其他不利因素时可考虑保留,后续做好产检;毒性大、代谢慢的造影剂则可能增加胎儿畸形风险。二是个体差异,身体恢复快者造影对生殖细胞影响小,反之则影响可能性大。决定继续妊娠要严格产检,发现异常与医生沟通后再做决定。

科普文章 2025-02-22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可能由激素水平变化、精神压力大、维生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症等引起,也可能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有关。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心理疏导、补充维生素、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不同病因对应不同治疗手段,且用药均需遵医嘱。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有助于缓解症状。

科普文章 2025-02-22

怀孕初期腰酸是否正常

怀孕初期腰酸情况需具体判断。正常情况下,因体内激素变化致骨盆韧带松弛、子宫增大使身体重心改变、腰椎前凸,增加腰部负担,会有程度较轻的腰酸,适当休息可缓解。异常时,腰酸严重或伴阴道流血、腹痛等,可能是先兆流产、宫外孕等,也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腰椎疾病等引起。轻微腰酸可休息、热敷,异常则应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2-22

怀孕后怎样睡觉才是正确的

怀孕后正确睡姿依孕期而异。孕早期子宫增大不明显,睡姿影响小,可随意选择,以舒适为主。孕中期,随着子宫增大,建议侧卧,减轻对下腔静脉压迫,保障血循环和胎儿养分供给。孕晚期**为左侧卧,能改善子宫右旋、增加胎盘血流;可左右交替,避免单一姿势;要避免仰卧,以防孕妇低血压等问题及影响胎儿供氧。总之,合理调整睡姿利于母婴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2-22

冻囊胚着床出现褐色分泌物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冻囊胚着床出现褐色分泌物,可能是着床出血、激素波动、宫颈或子宫内膜炎、先兆流产等原因所致,也可能是宫外孕、葡萄胎等。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外阴清洁、补充孕激素、抗感染治疗、心理疏导等。出现该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此外,要注意休息、卫生,保持心情舒畅,定期复查。

科普文章 2025-02-22

产前恐惧情绪应该如何缓解

缓解产前恐惧情绪可多管齐下。一是了解分娩知识,通过阅读、上课等清晰认知分娩,减轻未知恐惧;二是家人陪伴支持,给予孕妇心理安全感;三是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调节身体、释放压力;四是学习放松训练,像深呼吸、冥想等缓解紧张;五是严重时寻求专业帮助。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孕妇能以良好心态迎接新生命。

科普文章 2025-02-22

孕早期出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孕早期出血原因多样,如着床出血、过度劳累、宫颈息肉、先兆流产、宫外孕等,也可能由葡萄胎、子宫颈癌等引起。对应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调整饮食、心理疏导、手术治疗、住院观察等。着床出血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过度劳累需休息和调整饮食;宫颈息肉视出血情况处理;先兆流产必要时保胎;宫外孕通常手术。孕妇出血时要冷静,观察症状并及时就医,遵医嘱产检复查。

科普文章 2025-02-22

是否一定要做孕前检查

孕前检查建议与否需依个人实际情况定。建议做的情况有: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慢性疾病,可评估病情对妊娠的影响;有不良孕产史,利于找出原因;高龄孕妇,能提前发现潜在风险。身体健康、家族无遗传病史且既往孕产良好者,可与医生沟通后自主选择。孕前检查可了解身体状况、降低孕期风险,备孕时可咨询医生权衡后决定。

科普文章 2025-02-22

催产针可以在什么时候打

催产针一般在妊娠达或超41周未自然临产、分娩中宫缩乏力时使用,特定状况下也可能提前用。其主要成分缩宫素可刺激子宫收缩,能降低妊娠41周后风险、推动产程。但使用前要综合评估孕妇和胎儿状况,过程中出现异常需立即停止。孕妇应严格遵医嘱,催产时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情况,产后注意休息恢复。

科普文章 2025-02-22

经期前胸涨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经期前胸涨指月经来潮前胸部胀满、疼痛,可能由体内激素变化、情绪波动、压力过大、内衣过紧、乳腺增生等引起。不同原因对应不同治疗方法,如激素变化可热敷或服药,情绪问题需调节心情等。此外,乳腺炎、乳腺纤维瘤等也可能导致。日常要保持良好心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选合适内衣并定期自检。

科普文章 2025-02-22

怀孕两周能否打胎

怀孕两周一般不建议打胎。此时孕囊可能未着床或过小,难判断宫内宫外,打胎易漏吸。药流要求孕49天内,但两周时孕囊不明显,易不全流产、出血多;人流宜在孕6 - 10周,两周时孕囊小易漏吸致手术失败。打胎伤害大,或引发感染等并发症。不想继续妊娠,应先检查,符合指征在医生指导下选方式,术后注意调养。

科普文章 2025-02-22

月经推迟几天可以确定怀孕

一般月经推迟7 - 10天可进行怀孕检测。正常月经周期平均28天,提前或推迟7天属正常,推迟超7天怀孕可能性增加,此时晨尿检测hCG准确性高。但月经推迟不一定是怀孕,还可能受精神压力、内分泌等因素影响。周期不规律者不能仅靠推迟时间判断,有疑似早孕症状也可检测。有疑虑可咨询医生。

科普文章 2025-02-22

盆腔囊肿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盆腔囊肿成因多样,如生理性囊肿、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方法包括定期复查、药物、手术、物理和中医治疗。生理性囊肿多可自行消失,其他病因需针对性治疗,如炎症用抗生素、内膜异位症用孕三烯酮等,肿瘤必要时手术及化疗。此外,盆腔结核等也可能致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定期妇检,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2-22

怀孕初期第一次B超应该在什么时间做

怀孕初期第一次B超一般建议在6 - 8周进行。此时做B超可清晰看到妊娠囊位置,判断宫内孕或宫外孕,还能观察胎芽和原始心管搏动,确定胚胎是否存活。过早检查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若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应提前检查。此外,孕妇初期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均衡,定期产检,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科普文章 2025-02-22

宫颈上有白色东西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宫颈上有白色东西,可能是生理性白带附着、精液残留、宫颈炎、宫颈囊肿、宫颈癌等所致,也可能由宫颈白斑、尖锐湿疣等引起。治疗方法多样,如注意卫生、调整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建议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治疗。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均衡饮食,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

科普文章 2025-02-22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