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腺激素五千多怎么回事

检查发现绒毛腺激素五千多,是不是怀孕了,还是有其他问题?
赵晓东
赵晓东 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医院
三甲
一般情况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0多可能是怀孕、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或者某些肿瘤等情况。 正常怀孕时,在孕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会升高,不同孕期数值有较大变化。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像葡萄胎等,hCG水平会异常增高。一些生殖细胞肿瘤等也可能导致hCG升高。如果有停经史、恶心呕吐等类似早孕反应,怀孕可能性较大;若伴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等,可能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或其他疾病。如果出现hCG值异常,且伴有腹痛、阴道大量出血或者身体其他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检查,如进行超声等检查来明确病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数值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有不同意义,检测时应结合自身情况准确判断。同时,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的准确性也可能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大家都在搜
相关推荐

器官脱垂膨出可不可以打太极

器官脱垂膨出能否打太极取决于脱垂膨出严重程度与身体状况。轻度且无症状者身体较好时可打太极,但要避免增加腹压动作;中重度或有症状者打太极可能不合适,因其动作会增加腹压加重脱垂膨出并引发不良后果。器官脱垂膨出较复杂,除运动考量外,还应避免长时间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减轻症状或防止加重。

名医问答 2025-01-21

器官脱垂膨出能否打太极

器官脱垂膨出患者能否打太极取决于脱垂膨出的严重程度。轻度脱垂膨出且身体状况好时可适当打太极,要避免过度劳累和久站;中度脱垂膨出需谨慎,无不适时可做简单动作,避免增加腹压动作;重度脱垂膨出不建议打太极,以免加重脱垂和引发并发症。患者日常还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蹲着或用力排便以减轻腹压影响。

名医问答 2025-01-21

避孕药最佳服用间隔是多久

避孕药服用间隔因类型而异,短效需每天服,长效约 1 个月 1 次但副作用大使用少。短效靠每天补激素避孕,长效则缓慢释激素。服用期间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严重恶心呕吐或避孕失败可能,应及时就医。且不同人因年龄、基础疾病等身体状况差异,会影响避孕药效果与安全性,选择及确定服用间隔需综合多因素考虑。

名医问答 2025-01-21

避孕药多长时间吃一次最好

避孕药种类不同服用间隔各异,短效需每天服,长效约一月一次但副作用大使用少。短效通过多机制避孕,规律服用维持激素稳定。长效主要抑制排卵和抗着床。服用过程中若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严重恶心呕吐等不适要就医。且不同人身体状况不同对避孕药反应有差异,像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女性可能不适合,需先咨询医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避孕方式。

名医问答 2025-01-21

吃避孕药存在哪些危害

吃避孕药有多种危害。内分泌系统方面,短效避孕药不当使用致月经紊乱、月经量少,长效避孕药影响卵巢功能致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心血管系统,含高雌激素避孕药易使血液高凝增加血栓风险,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服用会使血压升高;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改变等。正确使用可避孕,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需谨慎评估。

名医问答 2025-01-21

避孕药多长时间服用一次为最佳频率

避孕药服用频率各异,短效每天一次,长效每月一次。短效需按时服以稳激素水平达避孕效,长效因激素含量高作用久一月一次。具体服用方式和频率依个人状况和药物类型定,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期间若出现不适如月经紊乱等严重症状应就医。不同类型避孕药对身体影响不同,除避孕外可能对妇科疾病有治疗作用,也有副作用,选择使用时需谨慎。

名医问答 2025-01-21

b超能不能查出怀孕多久

B型超声检查可查怀孕时长但有误差,早、中、晚期判断准确性不同。怀孕早期,月经规律时5周可见孕囊、6 - 7周可见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月经不规律时误差较大;中期通过测量胎儿指标估算孕周,误差较早期小;晚期判断更准确且有更多参考依据但仍有误差。它是安全常用的孕期检查方法,可判断孕周、观察胎儿发育和胎盘位置等。

名医问答 2025-01-21

34天可不可以测出怀孕

一般34天有可能测出怀孕。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停经34天体内hCG可能升高到可检测水平,验孕棒或验孕试纸检测尿液hCG阳性大概率怀孕,但有误差。血液检测hCG更灵敏,停经34天检测升高基本可确定怀孕,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因为某些疾病也会使hCG升高。怀孕早期的乳房胀痛、下腹隐痛等类似经前症状可能是怀孕信号。

名医问答 2025-01-21

34天能不能测出怀孕

测出怀孕即检测hCG是否升高,34天有可能测出。月经周期28 - 30天规律的女性,正常受孕后34天可通过血液检测hCG判断怀孕。月经周期35天及以上的女性,34天可能因受精卵状态或hCG水平低而不一定能准确测出。尿液检测hCG比血液检测显示阳性结果稍晚,34天需hCG达一定浓度才能测出。早期怀孕症状可能与月经前相似,不能单靠症状判断。

名医问答 2025-01-21

霉菌治疗周期长吗

霉菌治疗周期长短受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身体状况影响。皮肤局部感染且症状轻的,1 - 2周可治愈;单纯阴道霉菌感染治疗周期1 - 2周,复发性的则需数月。深部组织如肺部感染治疗周期长,可能数月到数年。霉菌感染易复发,患者要遵医嘱完成疗程,不可自行停药,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增强免疫力。

名医问答 2025-01-21

短效避孕药吃完多长时间来月经

一般吃完短效避孕药 3 到 7 天会来月经,其通过抑制排卵等机制避孕。停药后激素水平变化致子宫内膜脱落来月经,若停药超 7 天未月经,可能是药物反应异常或怀孕、内分泌失调等,需及时就医。同时,短效避孕药不能随意服用,因人身体状况和对药物反应不同,且长期服用有影响激素水平、增加血栓风险等副作用,使用前应充分了解相关信息。

名医问答 2025-01-21

坐月子期间能不能吹风扇

产褥期即坐月子期间,一般不建议直接吹风扇,因产褥期女性身体虚弱、毛孔开放,直吹易风寒入侵致不适。环境温度适宜时吹风扇可能影响身体恢复,温度过高时可适当用风扇改善空气流通,但要对着墙吹避免直吹。产褥期女性身体恢复关乎日后健康,除温度注意事项外,还需注意个人卫生和营养均衡以恢复到产前状态。

名医问答 2025-01-21

轻度阴道炎不治疗是否会转变为宫颈炎

轻度阴道炎不治疗可能发展为宫颈炎,并非必然。阴道炎症持续时,病菌繁殖、炎症刺激,因阴道与宫颈相连,病菌易蔓延至宫颈引发宫颈炎,概率较高;机体抵抗力强时,即便不治疗,免疫系统可抑制病菌繁殖扩散,炎症局限于阴道不会发展成宫颈炎。阴道炎和宫颈炎常见,阴道炎长期不愈除可能引发宫颈炎外,还会影响菌群平衡、增加其他妇科疾病风险和影响性生活质量。

名医问答 2025-01-21

短效避孕药吃完多长时间会来月经

短效避孕药停药后 3 到 7 天通常会来月经,因它通过抑制排卵等机制避孕,规律服用时体内激素稳定,停药后激素变化致子宫内膜脱落。若停药超 7 天未月经,可能怀孕或有其他异常,如内分泌失调等,需及时就医做血 HCG 及性激素六项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措施。且使用需遵医嘱,不同人反应有差异,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

名医问答 2025-01-21

消炎药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吃比较好

消炎药通常指抗生素,一般饭前 1 小时或饭后 2 小时服用。饭前 1 小时胃内食物少利于快速吸收,饭后 2 小时胃内大部分食物已排空也能较好吸收。但不同种类抗生素有特殊要求,病情严重应就医由医生确定最佳服药时间。有些抗生素虽不在规定时间服用不一定完全无效,但为保药效仍尽量按合适时间服用。

名医问答 2025-01-21

哺乳期可不可以吃东阿阿胶

哺乳期一般可吃东阿阿胶,其含多种营养成分,如铁可预防贫血保证母乳质量,蛋白质有助于身体恢复。但需适量,过量易致上火,出现口干舌燥等不适。哺乳期除可适量吃东阿阿胶,还可多吃瘦肉、鱼虾等富含蛋白质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影响乳汁质量致宝宝不适。

名医问答 2025-01-21

事后多长时间内吃避孕药有效

无保护性行为后 72 小时内服紧急避孕药有效,其原理是抑制排卵等。时间推移避孕效果降低,超 72 小时失败风险大增。担心怀孕应尽快服用,虽非 100%有效,且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出现月经推迟等疑似怀孕症状或服用后严重不适应就医。不同人对其反应不同,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法,频繁使用会致内分泌失调。

名医问答 2025-01-21

避孕药作用时长是多久

一般而言,短效避孕药作用 1 天,需每天按时服,含雌激素和孕激素,代谢快需每日补充维持避孕。长效避孕药作用长达 1 个月,服一次在体内缓慢释放。服用期间若出现恶心、呕吐、不规则阴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或对避孕效果有疑虑,应及时就医。选择避孕药要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且务必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名医问答 2025-01-21

哺乳期可以吃东阿阿胶吗

哺乳期可适量吃东阿阿胶,其富含营养成分,能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改善气血。但因其滋腻,过量食用易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恶心等症状。哺乳期女性饮食应多样化,多吃瘦肉、鱼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以免影响乳汁质量。

名医问答 2025-01-21

怀孕时转氨酶200UL是否有危险

怀孕时转氨酶达200UL有危险,不过要依据升高原因判断。怀孕生理变化致转氨酶升高到200UL会加重孕妇身体负担但对胎儿影响不大,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肝脏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升高对孕妇和胎儿都危险;药物或有毒物质等因素引起的也有不良影响。孕妇应健康生活并定期产检以减少转氨酶异常升高风险。

名医问答 2025-01-21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