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药纳入医保迎来全面升级,覆盖品种激增、支付政策细化,多地将中药制剂、饮片及配方颗粒纳入医保目录。
从2025年起,全国多省同步调整医保目录,加速中药纳入范围。山东省将1330种医疗机构制剂和467种中药饮片纳入医保,四川省涵盖2515种制剂(含1460种藏药制剂),而安徽省、江西省等地也分别新增25种中药制剂及27种医疗机构制剂。北京自2月起对200个中药配方颗粒实施医保报销,江西省更将218个中药饮片与20个配方颗粒纳入。与此政策明确对中药饮片按甲类管理(传统饮片零自付),而配方颗粒、精制饮片等设定15%-30%自付比例。
各地对中药医保准入呈现梯度化调整。医疗机构制剂须通过严格药效与安全评估,如山东省明确将传统饮片纳入医保甲类,精制饮片则按乙类管理且设置个人支付比例;北京市对200种配方颗粒实施国家药品标准报销,江西省统一499个配方颗粒品种的医保支付标准。配方颗粒及饮片在跨省调剂、医疗机构内部调剂中亦设置备案审核机制,如江西省允许25个制剂在指定医院间调剂使用。
2024年中药饮片行业规模超2000亿元,医保覆盖推动产业规范化。中药配方颗粒集采政策逐步落地,多省联合压低价格,例如山东牵头15省完成45个常用品种集采,倒逼企业提升质量与成本管控。价格管控之外,支付模式创新加速:安徽、湖北等地试点对中医优势病种实行按病种付费,如腰椎间盘突出、脑梗死等中医治疗费用更透明。多地调整中医服务费结构,提高针灸、推拿等传统诊疗的价格权重,激励医疗机构推广优质资源。
随着政策深化,消费者不仅能以更低成本获取优质中药,还能通过医保支持享受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中药产业则面临标准化与规模化新机遇,技术先进、质量可控的大型企业或成最大受益者。短期内,相关企业需应对价格管控与集采的双重挑战,但长远来看,政策推动的质量升级和规范化种植将成为行业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