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最新实施时间为2002年5月1日,2018年12月29日进行第四次修正以适应国家机构改革,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宣传周,主题为“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中国首部针对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自2002年5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中国职业健康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该法经过多次修订,最近一次修正在2018年12月29日,目的是优化机构职责分工,提升法律适用性。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为宣传周,2025年主题聚焦劳动者心理健康,体现对职业健康的全面关注。
职业病定义为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因素引发的疾病。法定职业病目录已更新至12大类135种,覆盖从尘肺病、化学中毒到放射性疾病等多种类型。法律强调“三级预防”原则,用人单位需履行健康检查、环境监测等职责,并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心理健康的重视反映现代职场压力问题的普遍性,需多方协同干预。
法律明确职业病属于工伤范畴,救治与康复费用由工伤保险或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享有知情权与诊断申请权,争议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鉴定。宣传周通过多渠道科普,推动职业健康管理,倡导政府、企业、劳动者共同构建健康工作环境。定期健康体检与早期干预是降低职业病风险的核心措施。
职业病防治以预防为核心,需完善法律执行与监督机制。劳动者应主动学习防护知识,维护健康权益;用人单位需落实主体责任,优化作业环境;社会层面应强化法律宣传与健康服务。心理健康纳入防治范围,凸显职业健康保护从生理向全方位关怀的延伸。2025年宣传周的主题呼应这一趋势,助力构建更完善的工作健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