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伤后必须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不可存在侥幸心理。野狗携带狂犬病毒的风险极高,若未及时规范处理,感染后致死率接近100%。以下为关键处理要点:
-
伤口紧急处理
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彻底清除动物唾液和污染物。冲洗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开放伤口避免包扎,降低病毒存活率。若伤口较深或位于头面部、颈部等神经丰富区域,需立即就医清创。 -
疫苗与免疫球蛋白的必要性
狂犬疫苗需在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共5针),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则直接中和伤口局部病毒,尤其适用于三级暴露(皮肤穿透伤、黏膜接触)。研究表明,规范接种后保护率超99%。 -
特殊情况处理原则
即使受伤后未出血(二级暴露)或曾接种过疫苗,仍需重新全程接种。仅当明确动物已接种有效疫苗且观察10天后健康,方可考虑终止后续接种。野狗无法追踪观察,一律按最高风险处理。 -
常见认知误区澄清
- “伤口小不用打针”:病毒可通过微小伤口入侵神经,风险与伤口大小无关。
-“狗看起来健康”:狂犬病潜伏期动物无明显症状,但已具传染性。
-“超过24小时无效”:接种原则是“越早越好”,未发病前注射均有效。
- “伤口小不用打针”:病毒可通过微小伤口入侵神经,风险与伤口大小无关。
-
后续观察与复诊
接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饮酒,注意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伤口红肿或神经系统异常(恐水、怕风等),需立即急诊。完成全程接种后,建议检测中和抗体确认免疫效果。
狂犬病一旦发病无特效治疗手段,规范处置是唯一保命方式。任何野狗咬伤暴露均需按最高标准处理,切勿因侥幸心理延误救治。及时至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置,并留存动物信息协助疾控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