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伤后出现肿胀,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挤出污血,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并根据伤口深度判断是否需注射免疫球蛋白。肿胀是典型感染征兆,正确处理可降低狂犬病风险。
-
紧急伤口处理
用流动清水配合肥皂交替冲洗,持续15分钟以上,深层伤口需借助注射器加压冲洗。挤出伤口周围血液,避免用嘴吸吮。碘伏或酒精消毒后保持伤口开放,避免包扎(除非大出血)。 -
医疗干预关键点
- 疫苗接种:无论野狗是否携带病毒,必须24小时内接种首针狂犬疫苗,后续按5针法或4针法完成全程接种。
- 免疫球蛋白应用:Ⅲ级暴露(见血或黏膜接触)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直接中和病毒。
- 破伤风预防:深伤口或污染严重者需追加破伤风疫苗。
-
肿胀对症处理
抬高患肢减少充血,48小时内可冷敷缓解肿痛。若出现红肿扩散、发热或脓液,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并就医,提示细菌感染。 -
观察与记录
记录野狗特征及攻击地点,上报疾控部门追踪动物。10日内若该狗未死亡,可降低感染风险,但疫苗接种不可中断。
肿胀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提示严重感染或过敏反应,需急诊处理。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全部疫苗疗程,狂犬病潜伏期可达数月,一旦发病致死率100%。日常避免接触流浪动物,儿童伤口易被忽视,家长应重点检查四肢与头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