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得了热射病需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冷水浸浴、冰敷)并送医,核心治疗包括快速降温、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对症处理并发症。高温高湿环境下,热射病进展迅猛,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干预是关键。
- 快速降温: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脱去衣物,用冷水(15-30℃)喷洒或浸泡身体,配合风扇加速蒸发散热。若条件有限,可用冰袋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处,但需避免冻伤。降温速度直接影响预后,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8℃以下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 补液治疗:热射病患者常伴随脱水与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但需监测心肺功能以防液体过负荷。避免早期大量补充葡萄糖,以免加重低钠血症。
- 药物与并发症管理:抽搐或烦躁时使用镇静药物(如苯二氮卓类),禁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以免加重肝肾损伤。出现横纹肌溶解需碱化尿液,休克时需血管活性药物支持。
- 院前急救与预防:梅雨季应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穿着透气衣物,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若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立即移至通风处并降温。
热射病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即使症状缓解也需住院观察,防止迟发性并发症。梅雨季高温叠加高湿,更需警惕热射病风险,预防胜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