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高温高湿环境下若出现热衰竭,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快速物理降温并补充电解质,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热衰竭是中暑的常见类型,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大量出汗,严重时可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因此早期干预是关键。
-
紧急处理:脱离环境与降温
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15℃冷水擦拭皮肤或冰袋冷敷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帮助核心体温降至38.5℃以下。避免直接浸泡冰水,以免血管收缩反而不利散热。 -
补液与电解质平衡
清醒者可口服含盐饮料(如0.1%-0.2%盐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补充500-1000ml。若出现呕吐或意识模糊,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液,纠正脱水及低钠血症。 -
症状监测与医疗支持
持续观察血压、心率及尿量。若出现高热(>40℃)、抽搐或昏迷,提示可能进展为热射病,需立即送医。医疗干预包括心电监护、药物降温(如氯丙嗪)及器官功能支持(如血液净化)。 -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儿童恢复较慢,降温后需静卧24小时,避免复发。梅雨季湿度高时,即使气温未超35℃也可能诱发中暑,建议避免户外活动并保持室内通风。
预防胜于治疗:梅雨季外出应穿透气衣物,定时补充电解质,随身携带降温用品(如湿毛巾)。若出现早期症状(如头痛、恶心),需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降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