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冻伤应立即采取科学复温措施,避免使用雪搓、火烤等错误方法。关键处理步骤包括:快速脱离寒冷环境、38-40℃温水浸泡复温、保持患处清洁干燥,严重冻伤需及时就医。预防冻伤需注意保暖、防潮和增强抗寒能力,尤其避免饮酒御寒的误区。
冻伤复温是急救核心。用38-42℃温水浸泡伤处20-30分钟,至皮肤转红、皮温恢复即可停止。若无法浸泡,可将冻伤部位贴近腋下或腹部等温暖部位缓慢复温。严禁火烤、雪搓或冷水刺激,这些错误方法会加重组织损伤。复温后疼痛剧烈可口服止痛药,并用无菌敷料保护患处,避免摩擦或受压。
冻伤分级决定处理方式。轻度冻伤(皮肤发白、麻木)可自行复温后涂抹冻疮膏;若出现水泡、溃烂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冻伤后更易恶化,应优先送医。
预防冻伤需多管齐下。外出时穿戴防风防水衣物,重点保护耳、手、足等末梢部位;衣物鞋袜保持干燥,潮湿会加速热量流失。饮食上增加高热量食物如坚果、肉类,但避免饮酒御寒——酒精扩张血管反而加速散热。长期户外工作者可进行耐寒锻炼,如冷水擦身以提高耐寒性。
冻伤后护理需耐心。复温后皮肤可能红肿刺痛,避免抓挠或强行撕脱死皮。轻微冻伤可遵医嘱使用肝素钠乳膏促进愈合,恢复期注意观察肤色变化,若发黑或疼痛加剧需复查。冬季反复冻伤者应排查血液循环问题,必要时就医改善微循环。
提示:冻伤处理贵在“快而稳”,错误急救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寒潮天气尽量减少暴露,若必须外出,随身携带暖宝宝等应急保暖工具,并学会识别冻伤早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