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中暑痉挛时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快速物理降温、补充电解质,并避免错误处理(如直接冰敷皮肤或给昏迷者喂水)。热痉挛是重症中暑的早期表现,多因大量出汗后钠钾流失引发肌肉疼痛性抽搐,若处理不当可能发展为热射病危及生命。
-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促进散热。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否则会加速病情恶化。 -
科学物理降温
用凉水擦拭全身(重点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用湿被单包裹配合风扇加速蒸发散热。切忌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需用毛巾包裹防冻伤。体温降至38℃以下时应停止降温。 -
补充电解质与水分
饮用含盐的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少量多次补充。避免单纯大量饮水,否则会稀释血液电解质加重痉挛。若患者昏迷或呕吐,则禁止喂水,需立即送医静脉补液。 -
缓解肌肉痉挛
轻柔按摩抽搐部位,缓慢拉伸痉挛肌肉(如小腿后侧)。可冷敷疼痛处减轻肿胀,但抽搐持续超过1小时或伴意识障碍需送医。 -
药物与就医提示
可服用十滴水、人丹等缓解症状,但惊厥时勿强行灌药。若出现高热(>40℃)、昏迷或抽搐频繁,必须立即拨打120,延误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
总结:预防胜于救治,高温天应避免剧烈运动,外出时携带防暑药物,及时补充电解质。一旦发生热痉挛,按“降温-补液-观察”三步处理,警惕症状升级为热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