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升高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主要原因是高温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心脏负担加重,以及血管异常收缩扩张引发的血压波动。
-
血液黏稠度与血栓风险增加
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若水分补充不足,血液浓缩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高温可能损伤血管内皮,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
心脏负荷加重与功能失衡
高温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较平时增加3-5倍,心脏需加倍泵血以满足需求,易导致心肌缺血。电解质流失(如钾、钠)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尤其对已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风险更高。 -
血压波动与血管损伤
气温骤升骤降时,血管频繁收缩扩张,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冲击血管壁,使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血管。春季和夏季高温期均为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与这种机制密切相关。 -
特殊人群的脆弱性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易因高温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加速心血管病情恶化。
预防关键:及时补水(可适量补充淡盐水),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保持环境通风,并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格外关注气温变化,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