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阵雨本身不会直接导致食物中毒,但伴随的高温高湿环境会大幅增加食物变质和污染的风险,尤其是被雨水浸泡、储存不当或来源不明的食物。关键风险点包括:水淹食物霉变、细菌滋生加速、误食有毒食材(如野生蘑菇)等,需严格遵循“四要七不要”原则防范。
-
水淹食物绝对禁食
雷阵雨后,被雨水浸泡的食物可能携带污水中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即使外观无异常也应丢弃。冰箱若进水或断电,内部食物也需彻底清理,避免交叉污染。 -
高温高湿加速食物腐败
闷热潮湿环境下,熟食在室温存放超过2小时即可能变质,霉变的米面会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剩菜必须冷藏且3天内食用,加热需彻底(中心温度达70℃以上)。 -
警惕高风险食材
死因不明的动物、野生蘑菇、卫生差的凉拌菜等极易引发中毒。例如,毒蘑菇误食可能导致肝肾衰竭,而雨水冲刷后的野菜也可能吸附污染物。 -
个人与环境卫生是关键
饭前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餐具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及时清理垃圾、密封食物容器,避免蚊蝇鼠蟑污染厨房。
总结:雷阵雨后务必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煮熟、分装、及时冷藏”是防病核心。若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立即就医而非自行服药。通过科学防护,可有效避免“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