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本身不会直接导致体温升高,但淋雨受凉可能引发免疫力下降、细菌或病毒入侵,从而间接引起发烧。 关键因素包括:寒冷刺激削弱免疫屏障、病原体乘虚而入、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以及体质差异导致的反应不同。
-
寒冷刺激与免疫力下降:雷暴雨中淋雨会使体表温度骤降,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弱,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此时上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潜伏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或细菌更容易突破防线,引发感染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影响:雨水蒸发带走大量体热,身体为维持恒温会通过寒战产热。若受凉时间较长,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可能异常上移,出现产热大于散热的发烧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以上。
-
继发感染风险:暴雨环境可能存在污水倒灌或病原体扩散,长时间浸泡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入侵),导致高热、咳嗽等症状,需抗生素干预而非单纯退烧处理。
-
高危人群需警惕: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淋雨后更易出现持续发热或并发症。建议此类人群暴雨天避免外出,若必须出行应穿戴防水装备并随身携带更换衣物。
雷暴雨后若出现体温异常,需区分生理性畏寒与病理性发热。及时擦干身体、饮用姜茶等驱寒措施可预防初期症状,但体温超过38.5℃或伴有头痛、肌肉酸痛时,应就医排查感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