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确实会增加中风风险,尤其是高温天气引发的“热中风”需高度警惕。当气温超过32℃时,中风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且多为缺血性脑卒中。关键诱因包括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血管痉挛,以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受高温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
高温与中风的直接关联
人体为散热会使血液流向体表,导致大脑血流量锐减,同时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水会引发血液黏稠,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研究显示,盛夏和寒冬是中风两大高峰期,35℃以上高温环境下风险显著增加。 -
高危人群与先兆症状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是热中风主要目标。若出现突发头痛、单侧肢体麻木、频繁哈欠或言语不清,可能是中风前兆,需立即就医。黄金救治窗口为发病后3-6小时。 -
科学预防措施
- 补水优先:即使不渴也应定时饮水,每日至少1.5-2升,避免血液浓缩。
- 合理控温:空调温度建议27-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避免直吹冷风。
- 作息调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做好物理防晒。
总结:高温天防中风需从补水和环境调控入手,尤其慢性病患者更应密切观察身体信号。养成健康习惯,及时识别先兆症状,可大幅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