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确实会增加脑中风风险,尤其是当气温超过32℃时,中风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高温天气下,人体大量出汗导致血液黏稠、血流减缓,加上血管扩张引发大脑供血不足,易形成血栓或血管破裂,引发“热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是高风险人群,需特别警惕突发性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
-
高温如何诱发中风:气温超过32℃时,人体为散热会使血液流向体表,大脑血流量锐减。同时出汗过多未及时补水,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空调房与室外温差过大(超过10℃)也可能导致血管痉挛,诱发卒中。
-
高危人群与症状识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的老年人风险最高。早期症状类似中暑,但若伴随口齿不清、单侧肢体无力或视物模糊,需立即就医。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3-6小时。
-
科学预防措施:
- 补水:定时饮用温开水,避免冰镇饮料刺激血管。
- 控温:空调温度设为26-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8℃。
- 作息:保证午睡1小时,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 饮食:多吃番茄、黑木耳等降脂食物,少吃油腻煎炸食品。
总结:夏季防中风需从控温、补水和健康生活入手,尤其慢性病患者更应密切监测身体变化。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务必争分夺秒送医,抓住救治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