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可能引发中暑高热,且因高湿环境导致汗液蒸发困难,体感闷热更易加重症状。 此时高温(超过32℃)与高湿(湿度大于60%)叠加,人体散热机制受阻,体温调节失衡风险显著上升,甚至室内通风不良时也可能中暑。
-
高湿环境加剧中暑风险
梅雨季湿度常达70%以上,汗液难以蒸发,热量无法有效散发。此时即使气温未达极端高温,体感温度也可能比实际温度高5-10℃,引发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 -
室内外均需警惕
室内若通风不足或空调使用不当(如温度过低突然外出),易导致体温骤升。户外活动时,湿热环境会加速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半小时内可能出现热痉挛或意识障碍。 -
特殊人群更易中招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梅雨季更易出现热衰竭。例如南京曾报道梅雨季16天内42人中暑,多为户外作业或居家老人。 -
科学应对策略
及时补充含盐饮品(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穿戴透气衣物,利用遮阳工具;午后高温时段减少外出,室内保持通风并控制湿度在50%-60%。
梅雨季防暑需兼顾降温与除湿,出现高热、抽搐等重症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可通过饮食调节(如绿豆汤、苦瓜)增强耐热力,并关注气象预警灵活调整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