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确实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及已有心血管问题的人群。低温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些变化直接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梗或脑卒中。
-
冷空气如何伤害心血管?
- 血管收缩与血压波动: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骤升,心脏需加倍供血,易引发动脉斑块破裂或血栓。
- 血液黏稠度增高:低温下饮水减少、活动量下降,血液流动缓慢,血小板更易聚集,增加心梗和脑梗风险。
- 心脏耗氧量增加:身体为维持体温需更多能量,心脏负荷加重,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失常。
-
高危人群需警惕
-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血管更脆弱,寒冷易引发急性事件。
-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血管弹性减弱,风险显著升高。
- 缺乏运动或肥胖者:代谢问题叠加低温,进一步加剧血管负担。
-
科学预防措施
- 防寒保暖:外出穿戴帽子、围巾,重点保护头部和颈部;室内保持适宜温度(18~22℃)。
- 温和运动:选择中午时段散步、太极拳等,避免清晨低温时段剧烈活动。
- 饮食调整:少盐、少油,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适量饮水避免血液浓缩。
- 定期监测:高血压患者每日测血压,遵医嘱用药;出现胸痛、头晕等症状立即就医。
总结:冷空气是心血管健康的“隐形威胁”,但通过主动防护和健康管理可大幅降低风险。高危人群需格外关注身体信号,及时干预,平稳度过寒冷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