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热射病,但高湿环境可能加重体温调节负担,增加中暑风险。热射病的核心诱因是高温(>32℃)叠加高湿(>60%)且通风不良的环境,而回南天的特点是湿度骤升(接近饱和)但气温未必达到夏季高温水平。不过,若回南天期间气温异常偏高或人体长时间处于闷热密闭空间,仍可能引发热衰竭甚至热射病,需警惕。
回南天的湿度接近饱和,汗液难以蒸发,这会显著削弱人体散热能力。虽然春季回南天的气温一般低于夏季,但若突然出现异常高温(如超过30℃),潮湿环境会加速体热蓄积。例如,老年人在未开窗通风的室内可能因体温调节功能衰退而出现轻度中暑。
热射病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劳力型多见于高温下剧烈活动者,回南天户外作业者若同时遭遇气温骤升需特别注意;非劳力型常见于体质弱者,回南天时若室内闷热潮湿,婴幼儿或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失控。
预防的关键是控制环境温湿度。回南天应早晚关窗阻隔湿气,午间开窗通风;必要时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保持相对湿度低于60%。若气温异常升高,需增加饮水、穿着透气衣物,避免长时间滞留无通风场所。
回南天本身不是热射病的高发期,但需关注气温突变和个体防护。湿度是隐形帮凶,合理调节室内环境能有效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