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确实可能引起烦躁,尤其是当体内寒湿过重导致“上热下寒”时,虚火浮越、气血不畅会直接引发情绪波动。中医理论指出,寒邪内滞会阻碍气血运行,而现代研究也发现冬季低温与褪黑素分泌增加、血清素水平下降有关,两者共同加剧情绪低落或易怒。
-
寒湿阻滞气血,虚火上扰心神
当肾阳不足或脾胃虚寒时,下焦寒气积聚,上焦虚火无法下行,形成“上火下寒”体质。表现为头面燥热(口腔溃疡、失眠)、下肢冰冷,同时伴随烦躁易怒、注意力涣散。中医认为,这种“水火不济”状态会直接干扰情绪稳定性。 -
低温影响神经递质分泌
冬季日照减少会抑制血清素(愉悦激素)生成,同时刺激褪黑素过量分泌,导致生物钟紊乱。代谢减缓与细胞缺氧进一步引发疲惫感,放大负面情绪,甚至诱发季节性情感障碍(SAD)。 -
现代生活方式加剧寒湿
长期久坐、过量冷饮、空调依赖等习惯会削弱脾胃运化功能,加重体内寒湿。寒凝经络后,能量循环受阻,身体通过“燥热”表象代偿,实则根源在寒,误用清热药反而会恶化烦躁症状。 -
改善关键:温通中焦,引火归元
日常可通过艾灸关元穴、泡脚(艾叶+桂枝)温暖下焦;饮食避免生冷,多吃山药、红枣等甘温食材;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摇头摆尾式”能疏通气血。调整作息规律(尤其避免熬夜)有助于稳定内分泌。
若冬季持续情绪低落伴躯体寒症,需警惕体质失衡,建议结合中医调理与光照疗法。驱寒暖身是缓解烦躁的治本之道,而非简单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