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引发烦躁情绪,甚至导致“心理中暑”。科学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会受到直接干扰,引发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分泌失衡,同时电解质流失加剧情绪波动,高温环境还会触发生理压力反应,使人易怒、注意力下降。
-
生理机制影响情绪稳定性
高温会直接刺激下丘脑,干扰神经递质正常分泌,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进一步放大烦躁感,而大量出汗引发的钠、钾流失可能加剧认知功能下降和情绪失控。 -
行为与认知的连锁反应
高温环境下,人们更易出现思维混乱、工作效率降低,甚至重复无意义行为(如反复洗手)。研究显示,极端高温会显著增加攻击性行为,如路怒症或家庭冲突,部分原因与褪黑素分泌紊乱导致的睡眠质量下降有关。 -
易感人群与风险叠加
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受高温情绪影响。长期暴露于高温可能诱发焦虑或抑郁倾向,而酒精摄入或睡眠不足会进一步恶化情绪问题。
应对建议:保持环境凉爽、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水,合理安排作息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并通过适度运动、音乐放松等方式调节情绪。若情绪持续失控,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