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本身不会引起热射病,但错误的降温方式或延迟降温可能加剧病情。热射病的核心是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而快速、持续的有效降温是救治关键,但需避免极端手段(如冰水直接浸泡)导致血管收缩或休克。
-
热射病的本质与降温的关系
热射病是因高温高湿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体温超过40℃的致命急症。及时降温可阻断器官损伤,但若在高温暴露后仅采取表面降温(如吹风扇未配合湿毛巾),反而可能因汗液蒸发受阻加重体温升高。正确做法是转移到阴凉处后,用凉水擦拭、冰袋冷敷大动脉部位(腋下、腹股沟)并持续监测体温。 -
常见降温误区与风险
- 骤降体温:直接浸泡冰水可能引发寒战,增加代谢产热,反而不利散热。建议采用温水(25-30℃)逐步降温。
- 忽视补液:仅物理降温不补充含电解质液体,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应同步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 依赖空调忽略湿度:空调降温需配合除湿,因高湿环境会抑制汗液蒸发,降低散热效率。
-
高危场景中的降温策略
对劳力型热射病(如运动员、户外工作者),降温与停止活动必须同步。若继续劳动,即使吹风扇或脱衣也无法有效散热。非劳力型热射病(如老人室内中暑)需避免包裹厚被等保温行为,优先开窗通风并脱去多余衣物。
提示:怀疑热射病时,降温与呼叫急救应同步进行,体温降至38.5℃以下后仍需就医评估器官损伤。日常预防重在避免高温高湿环境暴露,而非依赖事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