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确实可能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患者。高湿度、低气压、气温波动会直接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血管痉挛,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而闷热环境引发的出汗脱水和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加剧风险。
-
湿度与气压的双重威胁
梅雨季空气含氧量降低,人体需加速血液循环以满足供氧,心脏负荷增大。低气压易引发血管扩张后突然收缩,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临床数据显示,江浙地区梅雨期心梗病例显著增加,部分患者甚至因误判为“胃痛”延误救治。 -
血液黏稠度升高
闷热环境下大量出汗若不及时补水,血液浓缩黏稠,流动缓慢,尤其对动脉硬化患者,血栓风险骤增。医生建议每日饮水不少于1.5升,避免晨起时血液黏度最高时段剧烈活动。 -
温差与情绪波动
梅雨天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血管反复收缩扩张易诱发痉挛。潮湿闷热易引发烦躁、焦虑,情绪激动会进一步推高血压,增加脑出血或心绞痛概率。 -
高危人群防护要点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定时监测血压,避免淋雨或长时间空调环境;饮食以清淡、低盐为主,可适量饮用山楂、决明子茶辅助降脂;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突发胸闷、肢体麻木需立即就医。
梅雨季防护重在“防湿、补水、稳情绪”,健康人群也需警惕不明原因的胸痛或头晕,及时排查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