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不仅会导致中暑,甚至可能比高温干燥天气更危险! 由于梅雨季高温高湿(温度常超32℃、湿度超70%),汗液难以蒸发散热,人体如同置身“蒸笼”,体温调节机制易崩溃,引发先兆中暑甚至热射病。以下关键点需警惕:
-
湿热叠加的隐形杀手
梅雨季闷热环境下,湿度阻碍汗液蒸发,热量积聚体内,核心体温飙升风险比单纯高温更高。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及慢性病患者尤需注意。 -
中暑症状的渐进性
- 先兆阶段:头晕、口渴、多汗,体温略升(≤38℃);
- 轻症中暑: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湿冷,体温超38℃;
- 重症中暑(如热射病):体温40℃以上,昏迷、抽搐,死亡率超50%。
-
急救与预防核心措施
- 立即降温:转移至阴凉处,冰敷颈部/腋窝,用凉水擦拭皮肤;
-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避免酒精或冰镇饮品;
- 环境调控:空调除湿、穿戴透气衣物,避免正午外出;
- 饮食辅助:多吃西瓜、苦瓜、绿豆等清热食材,补充钾和电解质。
梅雨季防暑需兼顾湿度与温度,尤其关注体弱人群。若出现意识模糊、持续高热等症状,务必立即送医——热射病的黄金抢救时间仅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