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确实可能导致畏寒,主要与湿邪侵袭、体温调节失衡、体质虚弱等因素相关。潮湿环境会加速体表热量流失,而体内阳气不足或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关节酸痛等不适症状。以下是具体分析:
-
湿邪与寒感叠加
梅雨季湿度高达80%以上,湿气通过皮肤渗透会阻碍气血运行,尤其对阳虚体质者,湿邪易与体内寒气结合,引发持续性畏寒。淋雨后未及时保暖或久处潮湿环境会加重症状。 -
体温调节机制受干扰
潮湿空气导热性更强,加速体表散热;同时血管因低温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四肢末梢供血不足会导致发冷。闷热环境下出汗后蒸发吸热,也会产生“越湿越冷”的体感。 -
消化系统功能下降
中医认为“脾恶湿”,梅雨季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影响营养吸收和能量转化。内湿积聚时,常见食欲不振、腹泻,进一步削弱产热能力,形成畏寒循环。 -
慢性病或亚健康人群风险高
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对湿度变化更敏感;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因湿冷诱发不适。
应对提示:保持环境干燥,饮用姜茶或红豆薏米水驱寒;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阳虚者可通过艾灸关元穴补阳气。若伴随发热或关节剧痛,需及时就医排查风湿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