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确实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尤其是对已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高温高湿、低气压的环境会加速心率、增加血液黏稠度,甚至引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耗氧量上升,从而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江南地区梅雨季更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小高峰。
梅雨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包括:
- 低氧与心脏负荷增加:湿度高、气压低时,空气中含氧量下降,心脏需加速泵血以维持供氧,易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加重心脏负担。
- 血液黏稠度升高:闷热天气导致大量出汗,若不及时补水,血容量减少会使血液变稠,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栓风险。
- 情绪与血压波动:潮湿闷热易引发烦躁或抑郁情绪,情绪激动可能突然升高血压,诱发心血管意外。
- 温差与血管痉挛:梅雨季室内外温差大,血管反复收缩扩张易导致斑块破裂,短时间内形成血栓。
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
- 老年人、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应避免高温时段外出,规律监测血压。
-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出现持续胸闷、胸痛时立即就医。
- 饮食清淡,少量多次饮水,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加重心脏负荷。
梅雨季可通过调节室内湿度、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及保持心态平和来降低风险。若原有心血管症状加重,切勿归因于天气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