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腹泻可能是细菌感染,但并非唯一原因。高温潮湿环境加速细菌繁殖,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易污染食物,引发感染性腹泻;湿邪困脾、饮食不当、免疫力下降等非感染因素也会导致腹泻。需结合症状和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
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
梅雨季食物易腐败变质,沙门氏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过污染食物进入肠道,产生毒素或直接侵袭黏膜,导致腹痛、脓血便或水样泻。冰箱储存不当的隔夜菜、生冷海鲜是高风险来源。 -
病毒与寄生虫同样需警惕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而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在潮湿环境中活跃,可能引发慢性腹泻。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更易中招。 -
非感染因素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湿邪困脾”会减弱消化功能,引发便溏;腹部受凉或冷饮刺激可致肠蠕动过快;情绪焦虑也可能加重功能性腹泻。这类情况通常无发热或白细胞升高。 -
科学应对分三步走
轻度腹泻优先口服补液盐防脱水,避免盲目止泻;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脱水需就医排查病原体。日常注意食物煮熟煮透,餐具消毒,并适当运动增强脾胃功能。
梅雨季防腹泻需“防菌+调体质”双管齐下,出现异常症状及时明确病因,避免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