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结算清单的诊疗数据指标涵盖基本信息、门诊慢特病诊疗、住院诊疗和医疗收费四个部分,共193项数据,重点关注医疗机构身份识别、患者诊疗过程记录及费用明细,其中住院诊疗和医疗收费的指标项复杂度最高,直接影响医保费用结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医保结算清单的193项数据指标分为四类:基本信息(31项)、门诊慢特病诊疗(6项)、住院诊疗(58项)、医疗收费(98项)。基本信息用于验证医疗机构与患者身份,包括清单流水号、定点医疗机构代码、医保编号等,需严格匹配官方数据库;门诊慢特病诊疗仅针对慢特病患者,需填写诊断及治疗信息;住院诊疗是核心部分,覆盖入院途径、时间、诊断、手术操作、护理等级及转归信息,要求所有手术及操作必须同时匹配名称与代码,并关联医保分类编码,且护理记录需与住院天数匹配;医疗收费细化至98项,涵盖按病种收费、检查化验、药品等费用,要求与财政票据完全一致,特殊项目如呼吸机使用时间需精确到天。
填写时需注意三大核心规则:数据真实性需通过电子签名与票据交叉验证,诊断与手术代码须符合医保版ICD分类,护理与手术时间必须符合逻辑。特殊人群(如新生儿)需在28天内补充出生体重等数据,多胞胎需按半角逗号分隔记录。医疗机构须定期维护医师与护士代码以确保信息更新。医保结算清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费用结算效率,错误或遗漏将导致拒付或追责,因此需重点校验手术编码、费用归类及特殊项目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