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多样,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其中病理性黄疸需格外警惕。
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红细胞数量多且寿命短,出生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度。母婴血型不合(如母亲O型、胎儿A或B型)引起的溶血性疾病也会加速红细胞破坏,增加黄疸风险。部分遗传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或后天感染(如蚕豆病)同样会破坏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积聚。
肝脏处理能力不足:新生儿肝脏发育尚未成熟,胆红素代谢所需的关键酶活性仅为成人的1%,导致胆红素转化效率低下。早产儿或肝脏本身存在病变(如肝炎、肝硬化)的婴儿,这一问题会更加显著。
胆汁排泄障碍:先天性胆道畸形(如胆道闭锁)或后天性胆管阻塞(如胆结石、肿瘤)会阻碍胆红素排出,使其逆流进入血液。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结合胆红素可能被重新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进一步加重黄疸。
遗传与代谢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囊性纤维病)会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持续性黄疸。药物、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或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宫内感染也会损伤肝脏功能,诱发黄疸。
病理性黄疸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或死亡,因此需密切关注黄疸出现时间、程度及进展速度。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排查病因并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