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中高危和极高危的情况都较为常见,我国Ⅲ级高血压患者占比超50%,高危及以上患者中很高危者占50%,不同分级和危险因素组合对应不同风险层级。
-
高血压的分级与危险分层
高血压分为1级(收缩压140 - 159mmHg或舒张压90 - 99mmHg)、2级(收缩压160 - 179mmHg或舒张压100 - 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危险分层基于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综合评估,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或极高危。 -
高危与极高危的判定标准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1级或2级高血压合并3个以上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肥胖等)、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如心肌肥厚、蛋白尿等)即属高危;若进一步出现并发症,则为很高危。3级高血压患者若无其他危险因素为高危,但若合并1个以上危险因素或并发症、糖尿病等,直接归类为很高危(部分标准中定义为极高危)。 -
高血压的危害及管理
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眼等多器官损害。例如,长期高压可引发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我国70%的脑梗死由高血压引起,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中归因于高血压的人数最多。定期监测血压(目标值<140/90mmHg,合并症患者需<130/80mmHg)、改善生活方式(低盐高钾饮食、戒烟戒酒、规律运动)和规范用药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
高血压的临床管理建议
根据《全球高血压流行趋势综合分析报告》,高血压患者需通过药物(如ACEI、ARB、CCB等)控制血压,并结合超声、CT等检查定位并发症。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面临更高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10年内发生率可达20% - 30%(极高危患者可能超过30%)。
高血压分级和危险分层直接影响治疗策略和预后,患者应主动筛查危险因素并配合长期管理,以降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