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医院病历尚未完全实现互通,但推进工作已在进行中,部分区域和试点项目已初见成效,国家卫健委也在加速推进相关工作。
电子病历互通的推进面临多重挑战。技术标准化不足是关键问题,各地医疗系统早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导致数据标准、系统架构差异巨大,跨平台对接成本高昂,如三甲医院的接口改造费用可达数百万元。医院利益冲突也阻碍了进程,病历共享可能影响重复检查、大处方等灰色收入,部分医院对此持消极态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难度大,医疗数据高度敏感,集中存储后泄露风险增加,需平衡共享与安全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争议同样存在,大医院担心核心技术外流削弱竞争力。
尽管如此,政策推进力度持续增强。国家卫健委已约谈8家省级平台负责人,约谈后可能采取强化监管、问责滞后地区等措施,并加速推行统一数据编码体系。区域试点进展不一,如北京、湖南等地启动“一体化协同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项目,逐步探索跨区域数据共享。技术层面也在完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逐步落实,力求建立全国统一标准。
患者短期内仍可能面临异地就医重复检查等问题,但随着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等基础建设的加速,长期来看全国电子病历互通是大势所趋。未来若实现全面覆盖,将显著降低医疗成本、提升诊疗效率,推动医疗资源公平分配。对于公众而言,需关注政策动态与地方试点进展,理解“逐步实现”背后的复杂性与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