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在中医属于“胆胀”“胁痛”“黄疸”范畴,核心病机为肝胆疏泄失常、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治疗强调疏肝利胆、清热化湿、通腑排石。
-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胆结石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密切相关。长期抑郁或暴怒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胆汁排泄;过食肥甘厚味滋生湿热,煎熬胆汁成石;湿热邪气外侵亦可阻滞胆道,形成结石。 -
辨证分型
- 气滞型:右胁胀痛、嗳气频繁,舌苔薄白,需疏肝理气(如柴胡疏肝散)。
- 湿热型:胁痛剧烈、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宜清热利湿(如大柴胡汤)。
- 瘀血型:刺痛固定、面色晦暗,舌紫暗,当活血化瘀(如膈下逐瘀汤)。
-
特色疗法
- 中药排石:金钱草、茵陈等利胆药配伍,促进结石溶解排出。
- 针灸辅助:针刺阳陵泉、胆俞等穴缓解疼痛,调节胆汁分泌。
- 饮食调养:忌油腻辛辣,推荐玉米须茶、山楂等疏泄肝胆。
日常需保持情绪舒畅,避免久坐少动,急性发作或结石过大时需结合现代医学处理。中医调理重在标本兼顾,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