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进教授提出高血压的中医新命名“脉胀”,认为传统“风眩”“头痛”等称谓繁杂且不够贴切,主张从“脉大坚以涩”的经典理论切入,结合证素辨证体系规范诊疗。
-
“脉胀”的理论依据
杨思进团队基于《内经》“脉大坚以涩者,胀也”的论述,将高血压与“脉胀”关联,强调血管压力异常与气血运行失调的关系,突破传统以症状(如眩晕)命名的局限。 -
证素辨证的临床价值
通过“病位证素”(如肝、肾)和“病性证素”(如痰浊、血瘀)分析高血压个体差异,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框架,例如肝阳上亢型侧重平肝潜阳,痰湿中阻型注重健脾化湿。 -
与传统命名的对比
国家标准称高血压为“风眩”,教科书归为“头痛”“眩晕”,但杨思进指出这些名称易混淆病因病机,而“脉胀”更直接体现血管病理变化,便于辨证施治。 -
现代医学的衔接
“脉胀”概念虽源于中医,但与西医“血管张力增高”机制有相通之处,例如两者均关注血管弹性下降和血流阻力增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服务小憩,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