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障碍性失眠的改善可从调整生活习惯、放松身心、营造睡眠环境、借助医疗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尤其要注意固定作息、减少睡前刺激、建立健康睡眠节律等关键要点。
入睡障碍性失眠可先从生活习惯着手改善,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以调整生物钟,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要避免白天长时间睡觉,以免影响夜间睡眠。在睡前要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像咖啡、茶、烟草等含有兴奋剂,会使大脑过度兴奋,不利于入睡。日常可适当进行锻炼,像散步、慢跑等,但要注意不要在临近睡觉前进行剧烈运动,否则身体过于兴奋反而更难入睡。
想要快速入睡,睡前还可通过放松身体和心灵来达到目的。比如进行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让身体和精神逐渐放松。冥想也是不错的选择,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排除杂念。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也可尝试,先紧绷身体的各个肌肉群,然后再慢慢放松,感受紧张与放松的差异,缓解身体的紧绷感,助于睡眠。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十分重要。卧室的灯光应保持昏暗,可使用遮光窗帘阻挡外界光线,也可借助眼罩。室内温度要适宜,16至19摄氏度左右较为合适,还应注意保持安静,必要时可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来屏蔽外界杂音。选择舒适、干净的床上用品,提高睡眠的舒适度。也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使用降噪耳塞、香薰等,薰衣草等香薰有舒缓神经的作用,有助于营造放松的睡眠氛围。
调整睡眠习惯也有助于改善入睡困难。避免在睡前大量进食或摄入大量水分,以防夜间起夜影响睡眠。要减少躺在床上的时间,建立“卧室等于睡眠”的条件反射,即只有想睡觉时才上床,清醒超过20分钟就离开床铺,做些其他放松的事,等有困意再回床上。对于需要倒班工作的人群,要逐步提前或推迟睡眠时间,每1 - 2天调整15 - 30分钟,直至达到规律作息。还可通过光照疗法,起床后接受30到60分钟的高强度光照,睡前则避免蓝光接触,以调整睡眠节律。
若入睡障碍性失眠问题严重且持续存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但要注意避免长期依赖药物带来副作用,同时也可考虑物理治疗或心理治疗等方法,从多方面综合干预,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