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顿抑是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时出现的一过性功能障碍,表现为心脏收缩力减弱、心功能下降等,具有可逆性,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心肌顿抑的本质是心肌细胞急性缺血后出现的早期功能障碍,虽未发生坏死但收缩性能受损,需数小时至数周逐渐恢复。其核心诱因是氧自由基生成与钙超载的协同作用,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冠脉介入治疗、心外科手术及剧烈运动后心肌缺血等场景。心肌顿抑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乏力、呼吸困难、胸痛,且症状严重程度与缺血时间和频率直接相关,单次短暂缺血恢复较快,但反复发作会加重心功能抑制,甚至诱发全心衰竭。
从病理机制看,再灌注虽挽救缺血心肌,但伴随的氧化应激和钙离子失衡会导致心肌收缩蛋白失活及线粒体损伤,此过程可逆却进程缓慢。医生通常通过心肌酶检测、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手段评估顿抑程度,并根据病情采取正性肌力药(如硝普钠)或钙离子拮抗剂改善恢复,高危患者可能需结合机械辅助循环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心肌顿抑常与冬眠心肌混淆,后者因长期低灌注引发慢性适应,恢复时间更短且灌注恢复后功能快速改善。
及时识别心肌顿抑对维护心功能至关重要。患者若经历心脏介入或术后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损伤。日常健康人群应注意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高危人群则需定期监测心功能,规范治疗慢性疾病以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