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后综合征(PTS)是深静脉血栓(DVT)的远期并发症,常表现为肢体反复肿胀、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曲张甚至慢性溃疡,严重时可能导致肢体残疾,是DVT患者长期血管功能受损的预警信号。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约20%~50%的患者会在3-6个月至2年内逐渐发展为PTS,其核心病因是静脉高压和慢性炎症导致的瓣膜功能受损与回流障碍。患者常出现患肢沉重、疲劳、活动后疼痛加剧等症状,小腿足靴区毛细血管扩张、湿疹样改变及“蚯蚓状”静脉曲张尤为典型,部分病例可进展为难以愈合的溃疡,合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PTS的发病机制与血栓后静脉瓣膜破坏密切相关。即使经过抗凝治疗,血栓残存可能导致静脉阻塞或返流,持续高压迫使血液通过侧支循环,引发浅静脉曲张。若未及时干预,5%-10%的患者会发展为顽固性溃疡,伤口易受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肢体功能丧失风险。
诊断PTS需综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可评估瓣膜功能与血栓残留,CT/MR静脉造影则用于明确静脉阻塞程度。治疗以改善静脉回流为核心,包括穿戴梯度弹力袜、药物抗凝及必要时的手术干预,早期规范管理可显著降低致残率。
若出现单侧肢体肿胀不消、皮肤变色或慢性溃疡,需警惕PTS可能提示的深静脉血栓复发风险,建议定期监测腿围变化并就医复诊。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站久坐、选择宽松衣物等居家护理措施同样关键,有助于缓解症状并预防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