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衰竭是由慢性肺部疾病引发的心脏功能衰退,主要表现为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和全身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肺源性心脏衰竭的根本病因是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等。长期的肺部疾病会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从而引发右心室肥厚和扩张,最终导致心脏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是关键因素,包括功能性因素如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以及解剖学因素如肺血管结构重塑和血栓形成。感染、劳累和气候变化等是常见诱因,急性加重可能诱发心衰。该病多见于中老年吸烟者,冬春季高发,患者需警惕病情反复。
肺源性心脏衰竭的临床表现分为症状、体征和并发症三方面。典型症状包括活动后呼吸困难、乏力、心悸,失代偿期可能出现气促加重、腹胀和下肢水肿;查体可见颈静脉怒张、P2>A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肝肿大和压痛等。病情严重时可能并发肺性脑病、心律失常、休克和消化道出血。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主要依据慢性肺病史、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通过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进一步确认。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右心衰竭的疾病,如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通过详细病史、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肺源性心脏衰竭的核心在于控制病因和缓解症状,包括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合理用药、氧疗和防治并发症。控制感染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用药。改善呼吸功能时,氧疗可纠正低氧血症,而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可缓解气道痉挛。利尿剂、强心药物和血管扩张剂是重要的药物治疗手段,低盐饮食和适当运动同样不可忽视。患者需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粉尘、预防感冒、适当运动和定期复查。病情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优化治疗方案。肺源性心脏衰竭的防治需多方协作,通过戒烟等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以控制病情发展。
了解肺源性心脏病衰竭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早期发现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