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梗阻是因胆管结石、炎症、肿瘤或疤痕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的胆道疾病,典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及寒战,若未及时解除梗阻可引发肝脓肿、败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致病原因与病理机制
胆管梗阻可由胆道结石堵塞、胆管周围炎症引发纤维化狭窄、胆管癌或胰腺癌压迫所致,部分患者因胆道手术或寄生虫感染产生疤痕组织导致管腔缩窄。长期堵塞会使胆汁淤积,胆管内压力升高并继发细菌感染,细菌通过肠道逆行侵入胆管后迅速繁殖,进一步破坏胆管黏膜及肝实质,最终引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或全身性败血症。
核心症状与并发症
疾病初期以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为主,随着梗阻加重逐步出现波动性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随病情进展愈发显著。感染相关症状包括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及呕吐。若疾病进入重症阶段,可诱发休克、肝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性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诊断方法与设备依赖
诊断需结合血液检测(胆红素、转氨酶异常升高)、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内镜检查(ERCP)及心电图排除心脏诱因。其中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可精准定位梗阻位置,ERCP兼具诊断与临时引流胆汁功能。实验室指标中癌胚抗原升高需警惕胆管癌可能,肝功能异常提示梗阻对肝脏的损害程度。
治疗手段与风险权重
治疗方法因病因不同而异。结石性梗阻可通过ERCP取石、内镜支架植入或外科取石术疏通胆道;恶性肿瘤患者多采用根治性肿瘤切除联合胆道重建,并辅以化疗延缓复发;若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则优先选择经皮肝穿刺外引流以缓解黄疸。但介入治疗可能引发出血、胆漏或感染扩散,需严格评估患者耐受程度。
疾病认知与预防启示
胆管梗阻属外科急诊范畴,早期识别右上腹痛伴黄疸症状有助于缩短确诊时间。高脂饮食、胆结石病史或胆管癌家族史高危人群应定期接受腹部超声筛查。日常饮食宜低脂高纤,控制胆固醇摄入并积极治疗胆道慢性炎症,可降低疾病发生风险。若突发剧烈腹痛并伴有皮肤黄染、高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梗阻相关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