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尿肌反射亢进是一种因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发的泌尿系统疾病,典型症状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并可能伴随夜尿增多。其病因与神经系统损伤、膀胱刺激或药物作用有关,需根据严重程度选择药物、行为干预或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案。
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核心表现是储尿期膀胱逼尿肌异常收缩,导致患者突然产生强烈尿意,即使膀胱容量未达正常排尿阈值。这一病理状态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密切相关,但后者可能包含更多非神经源性因素。常见症状包括日间排尿频率显著增加(超过8次)、尿意难以抑制(可能诱发尿失禁),以及夜间因膀胱不稳定收缩导致频繁觉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需排除膀胱感觉过敏、结构性病变(如结石或肿瘤)等干扰因素,通过尿动力学检查确认逼尿肌在非排尿期的异常收缩。治疗方案需个性化调整:轻度患者可尝试膀胱训练、盆底肌锻炼及限制咖啡因摄入;中重度病例常需药物介入,抗胆碱药物(如托特罗定)通过抑制神经递质释放缓解收缩,而β3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则侧重舒张逼尿肌。若药物效果有限,可考虑微创注射A型肉毒毒素或骶神经调控,严重病例可能需膀胱扩大术。
患者在日常中应注意规律排尿、避免刺激性饮食,并监测夜尿频率变化。若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神经功能障碍或肌肉病变。此病虽不危及生命,但长期管理不当可能增加泌尿感染及肾功能损害风险,需医患协同优化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