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肌肉萎缩是一种因肌肉或神经损伤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力量减弱、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根据病因可分为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萎缩,常见症状包括手臂麻木、肿胀甚至畸形(如“爪状手”)。
-
核心症状
最典型的表现为肌肉体积明显缩小,肌纤维变细或消失,可能单侧或双侧发生。患者常感觉手臂无力,难以完成握拳、抬举等动作,部分人伴随皮肤红肿、压痛或肌束颤动。长期萎缩可能导致肢体不对称,甚至出现“爪状手”等畸形。 -
病因与分类
- 肌源性萎缩:多因肌肉本身病变(如营养不良、创伤)导致,常见于近端肌肉(如肩胛带、上臂)。
- 神经源性萎缩:由神经损伤(如颈椎病、周围神经病变)引发,多从手部小肌肉开始,逐渐扩散至前臂或上臂。
-
功能影响
萎缩会显著降低手臂运动能力,如屈伸、旋转困难,甚至影响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部分患者因神经压迫出现麻木、发凉等感觉异常。 -
潜在并发症
长期未干预可能引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溃疡或感染。严重时全身消瘦,需警惕进行性肌萎缩等疾病。
若发现手臂持续无力或肌肉异常缩小,建议尽早就医排查病因,避免病情恶化。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对延缓进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