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狭窄是因胚胎发育异常或后天疾病导致的十二指肠肠腔缩窄,表现为间歇性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时需手术干预,轻度患者可通过药物或内镜治疗缓解。
先天胚胎发育或后天疾病引发;典型症状为呕吐胆汁、腹胀;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内镜扩张及手术;新生儿与成人病因差异显著。
1. 病因 十二指肠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性因素包括胚胎发育异常如环状胰腺、肠旋转不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等,多见于新生儿,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即可出现症状。后天因素则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胰腺炎、胰头癌、克罗恩病或外伤后瘢痕狭窄有关,常发生于成年人,病程进展缓慢。
2. 症状 最常见症状为反复呕吐,呕吐物多为含胆汁的胃内容物,与胃食管反流呕吐不同。新生儿常在出生后10天至1个月内起病,成人患者可能表现为长期上腹饱胀、恶心及间歇性呕吐。若伴发胰腺或胆道压迫,可能出现黄疸或脂肪泻;若溃疡引起狭窄,则伴随规律性腹痛及黑便。
3. 诊断方法 初步检查依赖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近端扩张伴远端狭窄段,钡剂通过受阻。内镜可直观观察黏膜病变并排除肿瘤,同时活检鉴别炎性或恶性肿瘤。超声与CT有助于评估腹部肿块、血管压迫或胰胆病变对十二指肠的外压性狭窄。
4. 治疗策略 对梗阻严重或药物无效者,手术切除为首选,如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或改道术。先天性环状胰腺需松解或切除纤维束带。胰腺癌压迫需联合肿瘤根治术。克罗恩病等炎性疾病可采用局部药物注射或支架置入。保守治疗仅适用于轻度功能性狭窄,以抑酸护胃、促动力药缓解症状。
5. 注意事项与康复 术后患者需严格限制高脂饮食,少食多餐,术后1个月内以流食为主,逐步过渡至软食。术后3-6个月复查造影明确肠吻合通畅性。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如肿瘤或克罗恩病)需长期随访。日常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及腹压增高动作,预防吻合口撕裂。
十二指肠狭窄的治疗策略因病因和狭窄程度不同,精准诊断和个体化干预是康复关键,出现持续消化道梗阻症状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