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贯标维护制度是国家统一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核心机制,通过“统一分类、统一编码、统一维护、统一发布、统一管理”实现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为医保信息化、精细化治理奠定基础。其核心价值在于消除地区间编码差异,提升结算效率,强化基金监管,最终惠及医疗机构与参保群众。
-
动态维护机制确保编码时效性
医保贯标并非一次性工程,而是需持续更新的动态过程。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建立动态维护入口,涵盖疾病诊断、药品、耗材等15类编码,要求定点机构实时同步新增或变更信息。例如,西安市通过建立耗材库动态增加机制,累计维护28万条耗材数据,确保结算时“项项有码、条条有数”。 -
分层责任体系保障落地质量
贯标工作采取“专班+分组”模式,由医保部门牵头,医疗机构、药企等多方参与。例如,上海青浦区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细化疾病诊断、医疗服务项目等15项编码责任;宁夏盐池县则将贯标纳入两定机构年终考核,通过“日通报、实地督导”压实责任。 -
全流程校验降低映射误差
从编码映射到模拟结算,贯标需经过严格测试。广元市利州区采用“一平台、两层级、三联动”原则,分层级开展数据清洗与迁移;葫芦岛市在系统改造后,通过后台校验规则实时反馈编码错误,确保医保结算“无感切换、待遇无差错”。 -
长效应用扩展释放数据价值
贯标成果需与实际业务场景深度结合。济宁市要求医师工作站、收费明细单展示国家编码;西安市推动编码在异地就医、基金监管等场景应用,验收时获国家医保局专家组肯定,体现从“有码可用”到“用码增效”的升级。
医保贯标维护制度是医保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动态响应速度与跨部门协作机制。医疗机构应定期核查编码准确性,参保群众可通过结算单核对编码应用情况,共同推动医保服务透明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