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医保收费票据关键看四点: 总费用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其他支付(含大病保险等)、个人账户支付和个人现金支付构成;重点关注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无需自掏腰包的报销部分)和“个人自付”(政策范围内需个人承担的费用)。
-
总费用构成
住院或门诊费用票据的“金额合计”是所有治疗、药品、检查等费用总和,涵盖医保报销与自费部分。医保统筹基金支付属于政策内报销部分(如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费用),由医保基金承担,个人无需支付。 -
“其他支付”的补充保障
“其他支付”包含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二次报销金额(如部分城市大病保险会覆盖超封顶线费用的合规部分),同样无需自费。例如江苏省案例中,大病保险支付4841.08元,直接抵扣总费用,减轻个人负担。 -
“个人自付”与“个人自费”区别
- 个人自付:属于医保政策范围内费用,但需个人承担的部分,包括乙类药自付比例、起付线以下金额等。如江苏省案例中显示个人自付18227.9元(可能为数据录入误差,实际应为18227.9-1888.31=16339.59元,与自付二和起付线相关)。
- 个人自费:完全自费的费用(如进口药、美容项目等)或超医保限价部分,需全额自掏腰包。
- 支付方式划分
- 个人账户支付:职工医保卡内余额(含家庭共济账户)支付自付部分;若未使用则显示为0。
- 个人现金支付:使用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方式支付的剩余费用(总费用 - 统筹+其他支付)。
总结提示: 核心逻辑是总费用拆分为“医保报销部分”(统筹+其他)和“个人承担部分”(自付+自费)。优先看“医保统筹基金支付”和“其他支付”是否足够覆盖大额费用;其次核对“个人自付”是否合理,避免误解。关键凭证需妥善保管,用于二次报销或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