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肠痉挛属于“腹痛”范畴,由寒凝气滞、乳食积滞或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以脐周阵发性剧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为典型特征,多通过调和脏腑功能、缓解气血瘀滞实现治疗。
肠痉挛的核心病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脐周阵发性腹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间歇期患者腹部柔软无压痛点,症状可能反复出现。中医将其归为“腹痛”类疾病,认为病机多与六淫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相关,尤以寒邪直中脏腑最为常见,此外乳食停滞积滞中焦、脾胃阳气不足导致运化失司亦是常见病因。诊断时需结合患者体质特征与诱因鉴别排除器质性病变。
临床治疗注重辨证施治,针对寒凝气滞型可选用温中散寒、行气活血之法,经典方剂如良附丸,配合艾灸天枢、关元等穴位驱寒暖腹;若由食积所致,则投以消食导滞类药物如保和丸,辅以推拿手法改善胃肠蠕动;脾胃虚寒者需健运中焦、补益阳气,常以理中汤配合隔姜灸巩固疗效。非药物疗法中,针灸选取足三里、上巨虚调节肠道功能,刮痧疗法通络化瘀亦见成效。
中医预防肠痉挛侧重日常调护,强调饮食节制与保暖防寒,避免生冷硬滞伤及脾胃,保持情志舒畅以防气机郁结。现代研究中证实穴位按压、耳穴贴压等外治手段对降低发作频率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舒缓平滑肌痉挛相关。若症状持续超6小时不缓解,或伴随发热、呕吐及血便,须及时排查外科急腹症。